調整產業(yè)結構,更新百姓觀念
詳細的特色產業(yè)科學規(guī)劃做好了,該怎么種好又是第二個難點。沙石化土地、高寒氣候……北歐貴族水果藍莓,如何成功“搬家”到高原?
董順文首先想到的是傳授藍莓科學種植技術。與別的果蔬不同,藍莓的果樹是從國外引進過來,時間不長,品種能否適應涼山州的氣候,需要進一步論證。很快,董順文從200多個藍莓品種中篩選出了適合大涼山種植的北高叢品種,輔以部分南高叢等鮮食藍莓品種,打算用3-5年的時間在涼山州種植推廣。
2018年,省農科院經作所藍莓科技創(chuàng)新團隊獲得四川省科技廳產業(yè)鏈重點項目——小漿果產業(yè)鏈科技示范項目200萬元項目支持。在涼山州昭覺、布拖等縣開展藍莓產業(yè)科技扶貧。
既然是產業(yè)科技扶貧,種植技術內容應通俗易懂。昭覺縣火普村的村民們對于藍莓的長相都從沒見過,更別說如何種植了。董順文和他的團隊,為了讓老百姓聽得懂、看得明白,把本來寫好了的《藍莓技術方案》進行了重新改編。
“挖一個坑、放一袋營養(yǎng)袋,種下一棵樹,蓋上一塊布,種上一畝地,畝產上一萬,致富一家人……”在高山上,科技專家們把編好的“七個一”的技術順口溜,傳授給從四面八方趕過來的彝族村民。
通過田間現場技術指導、培訓種植戶等,目前,涼山州有10多個縣發(fā)展藍莓,藍莓種植面積達1萬畝。按照目前市場收購價來計算,每畝產值達2萬-3萬元,增收效果明顯。